1、綿山 AAAAA
推薦1
綿山
它地處汾河之陰,距介休市區(qū)20公里,跨介休、靈石、沁源三市縣境,最高海拔2566.6米,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,是太岳山(霍山)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。綿山,又稱介山,在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,山勢陡峭,多懸崖絕壁,蒼松翠柏,自然景色非常優(yōu)美,是省級風景名勝區(qū)。綿山的景觀很多,有白云庵、光巖寺、云中寺、地藏殿、世姑廟、龍王廟、柏龍、說法臺、棋盤石、五龍墓、舍身崖等。還有直徑1米的鐵鍋水,水從崖壁流入,滿而不溢,掬而飲之,味甚甘甜,叫做“一鍋泉”。泉之南有一“之”字形石級,行500米,即達溝底深谷,又有“石洞水”與周圍的青山怪石、奇樹山花相映成趣,使人賞心悅目。最佳旅游時節(jié)綿山風景區(qū)游覽四季皆宜:03——04月份春到綿山,回歸自然生態(tài)游05——09月份尋幽探奇,消夏避暑游10——11月份金秋紅葉、層林盡染,綿山萬紫千紅,美不勝收12——02月份綿山暖冬游,古老神奇的綿山同一景區(qū)溫差懸殊,水濤溝觀冰………
2、張壁古堡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
推薦2
張壁古堡
張壁古堡位于介休市城區(qū)東南10公里龍鳳鄉(xiāng)張壁村,背靠綿山,面對綠野,海拔1040米,周圓1300米,面積約12萬平方米。整座古堡順塬勢建造,南高北低。從堡北向下俯視,左、中、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。堡南則有三條向外通道,堡西為窯灣溝,峭壁陡坡,深達數(shù)十丈。堡東居高臨下,有溝塹阻隔,可謂“易守難攻,退進有路”。堡墻用土夯筑而成,高約10米。堡有南北二門,中間是一條長300米的街道。街東3條小巷,街西4條小巷,由街中向上延伸。北堡門筑有甕城,南堡門用石塊砌成,堡門上建門樓。街道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;幾座廟宇琉璃覆頂,金碧輝煌,點綴在堡內(nèi);還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見的琉璃碑。到處是古跡勝景,古香古色。古堡地下遍布地道,與堡內(nèi)四通八達。地道為三層立體,高層距地面僅1米左右,中層距地面8——10米,底層距地面17——20米。各高2米、寬1.5米,土結構,各彎曲迷離,呈網(wǎng)狀結構。堡外北、南面溝中有洞………
3、太和巖牌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
推薦3
太和巖牌樓
太和巖牌樓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東北20公里北辛武村。清光緒二十三年(1897年)建造。因它通身包砌精美華麗的琉璃飾件,而被當?shù)厝朔Q之為“琉璃牌坊”。太和巖牌樓,原是該村真武廟前的門前坊,其坐北向南,占地27.7平方米。據(jù)傳,該牌樓為清光緒二十三年(1897)年,北辛武村晉商巨富冀氏家族冀以和在對村內(nèi)的七座廟宇進行補修時,在真武廟中軸線之山門前所新建。雖然現(xiàn)在只剩下了牌樓這個單體建筑,但是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真武廟的氣勢,在明間西側柱底有“光緒丁酉年(1897)年造立”的題記。此牌樓為四柱三樓歇山頂琉璃磚石結構,坊高8.5米,長9.65米,寬1.55米,臺明為長方形,四周設壓檐石,中間用方磚斜墁,前檐設四步踏步,兩側垂帶處雕石獅一對,柱基座為石制須彌座,圭腳四角雕角獸,中間用纏枝花瓣相連。整個建筑絢麗、高貴、莊重而典雅,通身包砌琉璃飾件,色澤鮮麗,造型傳神,運用了仿線刻、仿高浮雕、透雕等多種表………
4、介休張?zhí)m村
推薦4
介休張?zhí)m村
張?zhí)m鎮(zhèn)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(2500年左右)設置為鄔縣,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古鎮(zhèn),張?zhí)m在明清時期商賈云集,有“小北京”之稱。乾隆年間,張?zhí)m的古玩興盛起來。趁“康乾盛世”聚斂大量錢財?shù)臅x商,也把收藏古玩當成一種投資、一種風氣,致使張?zhí)m成為全國古玩的集散處。“家家藏寶,戶戶賞古”,一時蔚然成風。在收藏界張?zhí)m是大名鼎鼎,甚至盛名遠揚于海外淘寶界。坊間流傳:“可以不標北邊的平遙古城、南邊的介休綿山,在一些海外前來者手中打開的淘寶圖中,卻能清晰地圈出張?zhí)m。” 張?zhí)m村目前約有人口1.5萬,但本地人只占了三分之一,多數(shù)都為外地人。外來人到此就是為了從事古玩生意。每逢星期五,外地的古玩商人就來了,京津的居多,周邊的河北、河南、陜西、內(nèi)蒙古也為數(shù)不少,更有西藏、海南的千里迢迢的趕過來。 每年的農(nóng)歷9月17日-19日,張?zhí)m的民間工藝品交流市場就會主辦全國藏品交流會,主要包括古玩瓷器、書畫玉器、煙標門券、舊木家俱、………
5、大羅宮
推薦5
大羅宮
傳說因春秋時期介之推在此曾看到“三清上,有玉京山,山上有七寶樹覆蓋八方羅天,曰大羅”的道家最高境界“大羅仙境”,后世遂建大羅宮。又傳說宗唐太之妹曾修道于大羅宮,唐玄宗時期復修。經(jīng)歷代修葺,大羅宮成為中國道教最大的宮殿,號稱“天下第一道觀”。大羅宮因歷代戰(zhàn)事,幾毀幾復,1942年2月2日侵華日軍又縱火燒毀?,F(xiàn)在的大羅宮為當?shù)卮缶邮块惣⑾壬I4億巨資在原值上重建而成,迄今已經(jīng)建造道教殿堂60余座,塑造神像600余尊。大羅宮高懸于獅子山崖壁之上,高13層110米,層樓迭閣,青墻金瓦,畫棟雕梁。雄獅背馱整座宮殿,形象逼真,威武生動。一層至七層面闊五間,以財神殿、救苦天尊殿、三官殿、六十元辰殿、斗姆殿、九曜星君殿、二十八宿殿、靈霄殿、三清殿、五老君殿為主。七層以上為眾妙堂、講經(jīng)壇、混沌殿、諸仙殿、藏經(jīng)閣。八層至十三層面闊9間,廊下各有10根盤龍大柱,宛如皇宮天庭,一派金碧輝煌。主體建筑面積1萬平方………
6、龍頭寺
推薦6
龍頭寺
綿山景觀主要分布于巖溝東側半山腰。從介休市區(qū)驅車上108國道東夏線,過秦柏所在地西歡村不遠左拐,便是一條緩緩上升的12公里專用公路。再經(jīng)有薄一波題寫“綿山”匾額的山門牌樓,過光巖寺、朱砂洞、飛虎洞、楞嚴會舊址,便可到達龍頭寺。龍頭寺又名塔巖頭,因巖下黃土坡原有空王塔院而得名。后因唐太宗來綿山朝山謝雨,見雙龍顯靈而改為現(xiàn)名。龍頭寺有20余個景點。如《葉劍英元帥論綿山》、《介子推不言祿》、《屈原詠介子》等大型碑刻,以及百龍壁、賦詩亭、普救殿、南天門、關帝廟、龍門石牌樓等。從景區(qū)入口處拾級而上,過龍頭寺牌樓匾額,往左側山壁前一回頭,就見有一面闊大的山體前,雕塑有盤騰旋繞的眾多龍形,這就是百龍壁。與百龍壁相對,有一處景觀名賦詩亭。南天門為廡殿頂樓閣式建筑,三層景觀各有不同,是觀落日、晚霞、云海的絕妙去處。在龍頭寺出口處,是一座工藝精湛、造型精致的龍門石牌樓。牌樓雄踞要隘,凌空矗立,為綿山標志性建筑………
7、汾河濕地森林公園
推薦7
汾河濕地森林公園
介休汾河濕地森林公園是汾河公園的北延工程,它位于介休市三賢大道汾河大橋以南、108國道以北區(qū)域,南北兩岸各長2.4公里,南起勝利橋北汾河橡膠壩,北至森林公園西門,總占地面積為1000畝(其中水面450畝)。它以“自然、生態(tài)、野趣”為建設理念,其景觀簡而言之就是“一條水帶、兩條長廊、三個綠島、四個景點”。其中,四個景點分別是東岸的“芳草渡”、“輪之舞”和西岸的“匯石園”、“野趣園”。汾河景區(qū)北段原有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良好,有縱橫交錯的水網(wǎng)、長滿青草的灘涂、眾多野生動植物等眾多有利的先天條件,因此,在2005年10月,利用現(xiàn)有地形,再結合天然地表水,首次在此地嘗建自然濕地景觀。在建設過程中,施工人員盡量保留原有景致,追求生態(tài)平衡,努力恢復城市局部自然生物的多樣性,以實現(xiàn)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良性發(fā)展。景區(qū)中,還專門設立了禁止進入?yún)^(qū)域,游人只能遠眺、觀賞而不能參與,以確保生物的休養(yǎng)生息。今年,經(jīng)國家林業(yè)局、省林業(yè)………
8、秦柏嶺風景區(qū)
推薦8
秦柏嶺風景區(qū)
秦柏嶺位于素有“三賢故里”美稱的山西省介休市,古晉賢人源緣于此,也是中國目前主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氣——寒食清明節(jié)的發(fā)源地,位于距介休市區(qū)只有9公里的綿山鎮(zhèn)西歡村,108國道旁邊。秦柏位于介休市西南15公里處的西觀村柏樹嶺,相傳為秦初植種,距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。樹根部圍長16.7米,樹冠高16米,主桿高2.6米,距離地面1.5米處的樹圍11.8米,之上分有10各樹杈。每個枝杈平均周長3.1米,最粗一枝周長4.75米?,F(xiàn)仍枝繁葉茂,常青永翠,樹蔭覆蓋面積近300平方米。秦柏比陜西黃陵軒轅柏(樹圍10米)粗了1.8米,其周長圍全國柏樹之最。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古樹,有“華夏第一柏”之美譽。據(jù)當?shù)厝私榻B,這棵古樹周圍原來就有很多建筑,但是早已被毀,所以村民們對這棵古樹愛護有加。2001年夏季,久旱無雨,眼看著古樹就挺不過去了,吃水都困難的西歡村百姓花了整整4天時間,用三輪車往山頭上拉了200多車水用來澆樹………
9、洪山源泉
推薦9
洪山源泉
古稱獄族泉。在介休市區(qū)東南13公里洪山之麓。這一股源泉水質清澈,常年奔涌,它穿山越洞,灌溉著介休縣13個鄉(xiāng)87個村莊的11萬畝農(nóng)田,人們習慣地稱之為洪山源泉。泉清見底,游魚可數(shù),渠道縱橫如同,浮萍四季長青。洪山為綿山支脈,古稱狐歧山。洪山泉為山下泉水主源之一,秒流量1.2立方米。北魏酈道元《水經(jīng)注》有“石桐水北流而注于汾”的記載。附近山青水綠,楊柳夾岸,梯田如畫,有江南風光。源泉之上有源泉神祠,俗稱源泉廟,寺廟依山面水而筑,居于泉眼近側,建造富麗,譽為“華宮”。宋、明多次重修,現(xiàn)存為明萬歷十六年(1588年)移地重建之物。正殿5楹,東西配殿各3間,樂樓1座,左右是六角攢尖頂?shù)溺姽臉?,正殿和配殿的廊下豎立從宋代至清代的數(shù)十通石碑。院內(nèi)植有古柏,環(huán)境清幽,古色盎然。廟與洪山源泉有數(shù)十個石級相連,石級和源泉間還有一座石拱橋橫跨,橋上建有牌坊,橋下有清溪一條,這條清溪,由源神廟周圍無數(shù)小泉匯流而成………
10、水濤溝瀑布 水濤仙溝
推薦10
水濤溝瀑布 水濤仙溝
綿山水濤溝,為綿山之靈,一條曲折十里的溪水,延伸到至綿山大峽谷中。水濤溝水資源發(fā)達,植被茂密,春有萬物復蘇,嫩芽抽新,枝葉舒展;夏天有茂林敝日,涼爽如秋,草密花繁;秋有山果累累,松濤陣陣,紅葉泛泛;冬有銀妝素裹,冰凌如晶,山舞銀蛇。水濤溝一年四季最高氣溫不超過29度,空氣格外清新,每平方米負氧離子含量為15000多個,故有天然氧吧之稱。水濤溝不僅水系發(fā)達,為北方山嶺秀水景觀一絕,既有南方水色秀麗旖旎的一面,又不失北方山水氣勢磅礴的大氣。水濤溝水系,最為奇特的是“十里畫廊,疊瀑大觀”。一條湍流不息的十里水系,大小瀑布近百處,一層層重疊而下,仿佛將光鮮的銀絲綢緞不停抖動,形成層層疊疊的瀑布波段。水濤溝瀑布最大落差為80余米的五龍瀑;流量最大的為水簾洞,真謂是步步有景,景景有點,素有“北方小九寨溝”的美稱。水濤溝內(nèi)不僅自然山水秀麗,名人雅士的摩崖石刻遍布山間巖石之上,讓游人更能體會到詩情畫意的感……… |